皇权之所以设偏房:古代隐权与名分的纠葛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讲究名分的社会,因为名分是权力的合法性源泉。比如在一夫多妻制时代,男人有正室,还有偏房。在名分上,正室为尊,偏房为卑,元配享有支配侍妾的正当权力。实际上,侍妾也可能凭借年轻貌美、受丈夫宠爱而得势,甚至在家庭中取得支配性地位。
妻妾争权只是官场故事的一个隐喻,因为帝王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也存在着“正室—偏房”的复式权力结构,“正室”指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系统,他们在名分上是国家权力的正式代理人;但帝王往往又在正式官僚系统之外,另起炉灶,另立“偏房”,代行权力。
那么,“偏房”是些什么人呢?《清稗类钞》记录了晚清开明官僚郭嵩焘的一则史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郭氏所列举的,与君主“共天下的”人物,大部分都可以归入隐私关系网络孕生的权力集团,在名分上,这些人并无治国的大政方针,只不过凭恃特殊关系,以便把持朝政操纵朝局。相对于正式的官僚系统而言,这一隐私关系网络就是受宠得势的人物,他们代表着另一套没有制度依据的副權力系統。
从汉武帝刘彻开始,他便意识到要越过这些制度性的障碍,因此他启用了一套由宦官、侍从和亲信组成的心腹团队,即内朝,将作为正式權威系統的地位撇在一边。而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刘彻更好地掌握国家大事,但同时也埋藏了种子,使得这个心腹团队最终成为一个独立于官方体系之外,却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力量。这也是历史上的常态,无数个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都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手段来规避或削弱那些他们看作会阻挡自己道路的手段和力量。但结果往往证明,这样的做法并不总能带来预期效果,而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暂时增强个人控制能力,一方面却容易导致更多潜在问题,如政治格局变动迅速,不稳定,以及长远来说,更大的失衡和混乱。此外,当这种心腹团队变得过于强大,它们很快就会发展出自己的利益集体,对抗甚至超越真正的帝国机构,从而形成新的专制统治阶层。这就像是在试图通过旁门左道走向绝对统治,但实际上却可能一步步走向危机四伏,最终导致整个帝国陷入深重危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