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父,轩辕黄帝的第三十五代孙、周祖后稷的第十二代孙,他是周人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在他之前,周族领袖如文王尚未崭露头角,而在他之后,则有著名的文王和武王。古公亶父以其德行义举而闻名,被周人尊为仁君。他定居于岐山下,对原先的戎狄习俗进行了改革,并建立起城郭都市和村邑,同时完善了氏族组织,以此作为国家统治管理机构的基础。
古公建立的诸侯国得到了商朝军事与战争中的认可,《竹书纪年》记载:商王武乙六年,那迁歧周。命周公卖父,赐以歧邑。这标志着姬族从此称为“周人”,他们所建立的国家被称作“ 周王国”,而古公则被尊为“太 王”。吴姓族谱中,将古公视作最近的一位先祖。
在继续实行后稷、公刘治理部落时期有效措施之后,尤其重视农业发展。《史记·周本纪》描述说:“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当熏育戎狄攻打他的部落时,他们要求财物或土地,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面对这样的情况,民众愤怒欲战,但古公不忍心看到人民陷入混乱,因此决定离开豳地,与私属一起遂去豳地。
这次迁徙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勇气,他们渡过漆水和沮水,在梁山越岭,最终在岐山下的平原安顿下来。在这里,他结婚并开始新生活,不仅使自己获得了宁静,也让其他部落的人们纷纷投向他的庇护。当这些人们到达时,他们发现这个地方肥沃而且美丽,从此将这个地方称为了“ 周原”。
自那以后,每个人都致力于开垦这片土地,加强田界与排灌沟渠,并修建宗庙宫殿,以及坚固城墙。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制度改革,使得司徒、司马等官职出现,这些说明公共权力逐渐形成,为随后的商朝晚期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结构。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位仁慈领导者的决策,这也成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步之一,为后来的文王武王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