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永乐大典遭何劫难怎样连一张纸也没留下阅读推荐

在那个盛夏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刚刚登基,他下了一道诏谕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通过兵力赶下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建文帝后来下落不明),自立为皇帝。

这个诏谕的大意是:天下的所有事物,都散布在各种书籍中,这些书籍品种繁多,寻找可供参阅的内容很困难。朱棣希望将这些书中的事物,以分类方法放在一起,用韵目分列单字编集一部书,使查考起来方便。他要求收录经、史、子、集百家的书,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言论,不怕内容繁多而浩大。

这不是他独创的想法,他要编的一本类似于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它从许多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或片段,或分门别类或按字顺加以编纂,以便查检和使用。这就像今天的百科全书,但更恰当地说,是百科资料汇编。

我国编纂类书起源于三国时曹魏,由皇帝首创并组织实施,如曹操次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诏令文士们集五经群书,定名为《皇览》。唐宋各代也有著名类書,如《北堂書钞》、《藝文類聚》、《初學記》和《白氏六帖事類集中》,宋代还有《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四大類書》,产生了六七百种之多。

朝廷对此工作提供了优裕条件,让编辑人员到图书馆阅读,并让他们分赴各地搜购典籍,大典收入总数达七八千种之多。此外,还安置编辑人员居住,并负责伙食,让他们夜以继日工作,同时免除朝谒规定,为他们发放膏火费用。

最终,在仅用一年半时间,《文献大成》的第一版完成。但明成祖并不满意,还决定重修这部作品,加强领导班子的力量,将工作规模扩大至2000人左右,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大型图书记载——《永乐大典》,其体量巨大的煌煌一部正如同它被广泛认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一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