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政治场景中,尽管朝臣们为皇帝处理政务,但皇帝对他们抱有戒心,因为他们不是自己的人;而宗室间的争斗更是常见。唯独宦官因其特殊性,被视为可靠之选,深受皇帝信任。
宦官并非削弱皇权的力量,而是随着皇权的强弱而变化,他们不会自食其果,因此,不论宦官专权有多严重,皇帝依旧倾心于宦官。而朝臣、宗室外戚的行为,为宦官掌握大权提供了便利条件。
唐朝晚期,“南衙北司之争”频发,宦官借助军权和皇帝的信任,发动了二王八司马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导致南衙势力大减。到后来,即使是在立储之事,也需仰赖于宦官意见。这证明外戚不可能成为亲信,只能作为平衡宫廷政治工具。
在缺乏外戚的情况下,宫廷内只能依赖于宦官,这也促进了宦 officer 的势力的扩张。二十四位唐朝君主中,有寥寥几位嫡长子继承人,其余多数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对宫廷事务如指掌的宦 官,又以导引往来开关门扈从侍卫等方式增强影响力。如果宦 官通过拥立新君,再加上新君未稳定且国政大乱,这种依赖只会加剧。
曾经侍奉六位君主的大将军仇士良,以专权20余年著称,即便被多次不满,但难以除去,因为他“有术自恃恩礼不衰”,让得出身不得放弃。此“固 宠术”包括让皇帝享乐声色犬马,让其高兴忘忧,使得即使对他的不满,也难以离弃。他的一生,就是如何用这些手段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这正是诱因滋养着与时俱进、不可消灭的事物,就像雨后的蔓草,在适宜温度和土壤里不断生长,不论火烧还是春风吹,都无法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