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典故中国历史最全的书在自然景观中寻觅

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中国历史最全的书在自然景观中寻觅

1、江郎才尽的故事典故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你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给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来了。其实并不是 江 淹 的 才华已经用完 了,而是 他 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由于缺乏创作欲望和时间投入,其作品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2、历史上的考证

很早就有人怀疑“ Jiang Lang's talent is exhausted” 的真实性。在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 Jiang Wen Tong was afraid of being envied by the emperor during his reign in Liang, so he pretended to be exhausted. The emperor did not understand this and mocked him as having lost his talent. Shen Huiwen secretly laughed at this afterwards.” 这意味着人们认为这种情况并不被后人理解,只有沈约知道这件事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据《梁书·Shen Yue Transmission》,沈约曾经参加宴席,在那里尝到了豫州献来的栗子,这些栗子只有一寸半长。这让帝王感到惊讶,并问他们每个人关于栗子的记忆,最终帝王自己猜出了三次答案。当沈约离开时,他对别人说:“这个人的态度太过谨慎,不敢立刻回答,以免因为羞愧而死。” 我们可以这样说的:他识时务也好,说他善于奉承也罢,但是皇帝对文学家的压制和才能的大肆扼杀却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

更有甚者,《梁书.Jiang Yan Transmission》记录下,“遭梁武,被推崇为文学家,但晚节不能保持前辈所做出的贡献,只能以一些小事显露其才能。而世人都认为他的才能耗尽”。 “Jiang Lang's talent is exhausted” 自此成为嘲弄那些能力衰退或失去激情创作的人们的一种方式,而 Jiang Wen Tong 也受到历代学者的讥讽。但只有遭遇相似困境的人,如沈休文,看穿这一切只是表面的装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思微退”,而是为了避免祸端。他看透了一切,并且晓得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不值一提(节选自 《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 Jiang Lang’s Talent Is Not Exhausted” 》)。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