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典故探寻汉字千年变迁之旅

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探寻汉字千年变迁之旅

在南史中,除了记载了“索锦”的故事外,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其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然而,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一些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将绸缎还给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被郭璞梦游到他的身边,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你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历史上的考证表明,“jiang lang cai jin”的真实性早已受到质疑。在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中提到:“ Jiang Wen Tong遭梁武帝时,因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这种情况并不被后人了解,只有沈休文窃笑后人。”意思是说 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所以故意说自己才尽。这一点也不被后人理解,因为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也有这样的经历。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与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不及三事。大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

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这件事,说他识时务也好,说他工奉承也罢,但是对文人才思枯竭却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更有甚者,在善为诗赋的大师面前也不敢显山露水,以免招致祸端。

只有遭际相近的人,如沈休文,看破机关晓得江淹不是“才尽”,而是“要命”。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