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八下重点探究竭泽而渔的社会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楚军实力显然强大。面对如此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我军兵少,楚军兵多,这次交锋该如何取胜?”狐偃建议采取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然而,当雍季被征询意见时,他不赞成这种做法,并以“竭泽而渔”和“焚蔽而田”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用欺诈手段虽然能立即取得成功,但长远来看会导致资源枯竭,没有后续可循,不是一种长久之计。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并没有更好的打败楚军的策略,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的计谋。他们假装遵守之前与楚庄王所许诺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以此为名连续三次后撤。这一策略让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怕事,从而错失了攻击机会,最终在城濮之战中遭到了彻底失败。

这个故事后来就被用来解释“竭泽而渔”的成语,其含义是指短期内通过极端的手段获得利益,但却可能导致长远来的损害和困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