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现在网络上对清朝的评价如何,关于清朝皇帝勤政的传统观点仍然被广泛认可。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都一致认为,清朝的12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一群人。与此同时,他们也普遍批评其他朝代的皇帝在勤劳程度上存在差异,而清朝则是一例其它之外。
雍正帝在工作上的投入令人难以置信,他几乎从未离开紫禁城,只有偶尔去祭拜先祖。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凌晨四点便起床审阅奏折,这包括了超过35,000份文件。他给自己安排了极少数个假期,即生日那天。但是,这种过度的勤奋最终导致他健康状况恶化,并不得不服用丹药以补充体力,最终在年轻时就因劳累而去世。
满清十二位皇帝之所以保持这种勤勉态度,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密切相关。自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因为缺乏文化知识,家族决定大力支持子女教育,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先生教授孩子们读书。当到了皇太极时期,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人,对于子女教育自然更加重视,从而形成了严格至病态的地步,使得许多年幼的皇子因为学习压力而吐血。
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勤奋习惯长大后被维持下来,但这样的努力是否有效?并非如此。尽管清朝君主们再怎么样都只是掌握了一些技巧,而真正关键的问题却在于统治思想。而且,无论多么高超的手段,如果没有相应的心理指导,那么最终还是无法避免灭亡。这一点对于清朝来说尤为明显,其僵化和缺乏活力的统治思想导致了长达二百多年的停滞不前,没有产生任何重要创新,只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孔乙己式的人才。
事实表明,一国兴衰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是否勤勉。在崇祯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情况:如果他能更好地利用手下人才或采取更为宏大的策略,或许能够挽救明朝免于灭亡,有时候亲自干预可能远比只集中精力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