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地区,情人节(St.Valentine's Day)一直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日。近年来,这个节日也开始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最广为流传的是一个公元3世纪的情感故事。在那个时代,罗马帝国为了强化军队,不许士兵结婚。但有一位名叫Valentine的教士,他不顾禁令,在秘密的情况下为情侣们举行婚礼,最终触怒了当时的皇帝Claudius II,被处决于2月14日。这段历史被后人铭记下来,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教士,并将他的死亡日期作为现在我们所知的情人节。
而情人节送巧克力这一习惯,则源自日本。日本的情人節与欧美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在那里,情人節与巧克力几乎不可分割,而且这个特殊的一天似乎不仅仅是专属于恋爱伴侣之间的一个庆祝活动,而是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文化现象。
情人的節如何传入日本,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当时,一家名为Molossus的巧克力的厂家,在1936年首次将这种习惯引入到日本,并推荐用巧克力作为向心上人的告白之物。不过据说,那年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只卖出三块巧克力。此后,在1958年,一家名为Mary Chocolate Co., Ltd.的事务部主任又在东京新宿的地标性购物中心——伊势丹百货店推出了一个宣传活动,这个活动鼓励女性在这天向自己暗恋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在那个男尊女卑、言语间充满了潜台词的年代里,这种方式既展现了女性能够主动表达爱意,也使得男性感到了一丝惊喜。
然而,由女性主导表达爱意这样的做法最初并没有普及,因为它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尴尬。而且那甜蜜而略带苦味的小小巧克力却赋予了日本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即便它起源于西方,却以浓郁的日本色彩进行了融合。
到了今天,每当2月14号临近,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女性向男性送去礼物,而这些礼物中,巧克力的份量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由于不好意思直接表示自己的感情,所以她们往往购买多份巧克力,然后分发给不同的男性,其中之一就是她们心中的那个人。在此过程中,它演变成了所谓“义理”巧克力的概念,即把这些糖果视作一种社交礼仪,与公司里的同事、上司以及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分享。不幸的是,对很多职业女性来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私生活中,都成为了他们头疼的一天:因为如果没有送出足够数量的手信或小礼品,他们就可能会成为异乡客;因此,她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准备这一天,而结果只是让他们感到痛苦和焦虑。
但是,就像所有事情一样,没有哪个团体是不愿意享受“回敬”的。如果男人们必须还回相同类型和数量的手信或小礼品,那么他们就无法避免参加这场互动游戏。这就是为什么每逢3月14号——即白色情人的日子到来时,你们会看到商店橱窗里摆满各种精致手工艺品、小吃和红茶等商品,以及漂亮的手帕等。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是那些制造这些可口产品的大型企业最终获得了最大益处。一切都始于一次简单的心灵交流,但随着时间推移,它演变成了一场复杂、涉及大众消费者心理学研究的大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