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锡(940~1003),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六十四年岁。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父田懿,因子锡贵,累赠尚书左司郎中。
田锡生平田锡在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同时又是一位革陈推新,影响后世深远的文学家,被称为宋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有《咸平集》五十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田锡幼时即聪颖过人,在村后九龙山灵池发蒙苦读书,年少时求学于县城西北五里的修文山中(迄今尚遗洗墨池,修文井),未及而立便扬名蜀中,洪雅附近的峨眉县令杨徽之,犍为县令宋白与他结为忘年交,诗文唱和引为高山流水,并为之延誉。在今天罗坝镇南约5公里的阿吒山上,有田锡启蒙读书之处,被宋真宗赐名”科甲名山”。昔日田锡读书时的读书楼遗址、洗墨池、乳泉仍保存完好。
田锡三十岁后游学长安,与后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侍郎的韩丕同于长安白鹿书院、河南嵩山太乙书院刻苦攻读,终于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一举登胡旦榜第二名进士榜眼及第,真可谓“一举成名天下惊”。
田锡由榜眼入仕后,历任左拾遗、河北转运副使,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等职,田锡在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即使是在被贬寂寥时,其好言时政缺失的秉性也不因此稍改,依然秉笔直书,勤谏不讳。把“文死谏、武死战”这一古训发挥到了极致。在25年的生涯中,田锡历仕太宗和真宗二帝。宦海沉浮二十五年以“谏”闻名,德高望重,满朝颂服。咸平六年(1033年),田锡病逝后宋真宗阅其遗表后深感遗憾,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
田锡范仲淹亲撰《墓志铭》曰:“呜呼田公!天下正人也。”苏东坡在《田表圣奏议序》中,称田锡为“古之遗直也!”
田锡文学影响田锡的“谏”名为后世所称道,然而田锡还是一位革陈推新,影响后世深远的文学家,被称为宋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田锡著有《咸平集》50卷,今已佚,乾隆四十五年《钦定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晓岚将明人安磐所集奏议,以及诗文合为三十卷录入《四库全书》集部,今犹存。纪晓岚在《咸平集》提要中写道:“范仲淹作墓志铭,司马光作神道碑,而苏轼序其奏议亦比之贾谊。为文操笔者皆天下伟人,则锡之生平可知也。诗文乃其余事,然亦具有典型。其气体光明磊落如其为人。固终非典忍者所得彷佛。”
田锡的诗声律和谐,平易通俗,气势贯畅,境幽意雅,宛然如画。田锡对宋初文坛的杰出贡献还在于他的辞赋,宋初的文坛依然弥漫着五代十国萎靡的文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还沉浸在“春花秋月”,“多少恨”等等使人意志消沉的词风中不得自拔,田锡力图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革除文坛的积弊扭转文风,为变革五代以来的文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深深影响了后世。
田锡在辞赋创作中追求雄伟、豪放、之美,为宋初文坛创出了全新的路子,为革新文风作出了典范,使得宋初的文坛为之一变。田锡逝世31年后即(1037年),在他的家乡——眉山诞生了一位大文豪——苏轼。在他的家乡后世学子更是以田锡为榜样,形成了浓厚的诗书氛围,两宋时期眉山共涌现了以“三苏”为首的一千二百多名进士。洪雅县将军乡董氏一门几十年间共出了十三名进士,这在中国科举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难怪宋真宗会惊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也难怪陆游对眉山会有“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