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统治期间,国家政策得到了调整和优化,社会经济逐渐复苏并取得了显著发展,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光武中兴”。图: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
东汉初年,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明帝时期,王景成功治理黄河,使得下游受洪水影响的几十个县区再次成为肥沃之地。此外,在冶铁生产方面采用了水力驱动技术,为当时的生产带来了重要进展。同时,由于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一位名叫杜诗的南阳太守发明了“水排”技术,即利用水力推动风箱来鼓风冶铁制造农具。在经过数年的努力之后,东汉经济稳步恢复并实现了发展。
然而,在随后的中期,由于皇帝年幼无知,大权旁落于外戚和宦官手中,使得东汉晚年的政治变得腐败与黑暗。当时,只要有钱就能买官职,上任后这些官员只顾搜刮财富,不顾百姓安危。广大的农民群体因此陷入困境,无以为生。一时间各地爆发起义声浪,对抗着东汉统治而处于崩溃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一位名叫张角的人物创立了一种宗教组织——“太平道”,吸引了大量失去希望的人们加入。这一宗教组织迅速扩展至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大片区域,有几十万人参与其中。张角通过地区性团结起义军,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并号召他们推翻东汉政权。他指挥起义军成员头戴头巾,被称作“黄巾军”。这场由张角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即所谓的黄巾起义,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性的反抗行动。
由于持续不断的打击,最终导致东汉政权彻底瓦解。
转自:大中华印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