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朝的“太和殿”曾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场所,但实际上,这个位置并不常用,仅在重要典礼时才会被召集。那么,皇帝在哪些地方处理国政呢?
明清两朝共24位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立后妃以及对将领出征的命令。此外,每年三大节——万寿节、元旦和冬至——皇帝都会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与王公大臣赐宴。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新进士们的殿试才开始在保和殿举行,而传胪仪式仍然是在太和殿进行。
网络配图
明朝御门听政
明朝设有两种形式的大型朝会,一为正朝,在正旦、冬至及万寿节这三大节日举行,是最隆重的一次;二为常朝,有朔望 朝与日朝。在朔望 朝中,由于百官依次奏事而不引见奏事,其实质同样只是表彰,不涉及国家政治决策。而日 朝则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办公时间,虽然最初也是一种象征性质,但逐渐演变成实际政治活动的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明代早晨上朝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最终形成了“御门听政”的制度,即每天早晨六点左右,大臣们汇聚于右顺门内便殿向皇帝汇报各项事务,无需正式入宫。这一制度到了清代基本延续下来,只不过频率减少,并且主要由内阁代表政府向皇帝报告情况。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内阁手中。
清初,未成年的顺治、二世康熙等君主上学后先后召见或觐见,因此这些活动安排在放学之后午饭之前进行。如果需要讨论重大问题,可以随时召见,不一定限于固定的地点。康熙即位后的几十年间,他还保持了一定的“御门听政”,但其后来继承者逐渐疏懒,最终这一习俗完全废止。
除此之外,清代很多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来处理国政,而是由内阁代表政府向皇帝汇报情况。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内阁手中。例如康熙晚期,他喜欢去畅春园议政,该园位于故宫东北部,是一座仿照江南风格建造的大型园林之一。他甚至专写了一篇《御制畅春园记》以表达自己的喜爱。在他的统治期间,有257次居住于畅春园,并共计3800余天,这说明畅春园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
雍正时代,又有一处圆明园被升级成为帝国的心脏地带,被雍正在这里扩建,以适应他的理想中的工作方式。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可以避开喧嚣的地方,让他能安心处理国家事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示他的权力,使得圃院区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地标性建筑群,其中包括许多用于办公用的设施,如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殿,以及军机处诸值房等,从而使得圆明园成为帝国中心地带。
乾隆时期,也有类似的倾向,他留下的记录显示,在某一年里有168天时间留宿圆明园,比其他任何一年都要长。这意味着他花费大量时间从紫禁城到圆明园再到承德避暑山庄之间移动,这样的生活模式反映出了他们如何管理帝国,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