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结尾杨继盛如何误国一世(图)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人虽然心存善意,但却因为头脑僵化、教条和片面观念,最终导致国家的损失。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曾经东征西讨,战功显赫,并成为了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在与汉地贸易受阻的情况下,俺答汗选择了向明朝求贡。他派遣使者石天爵前往大同塞进行通贡请求,并表示愿意归还之前抢掠来的物资。此举显示出他对和平解决问题的愿望。

然而,这份奏章最终被嘉靖皇帝打回去,勒令再议。兵部倾向于同意边臣意见,但最终还是被皇帝否决。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并且认为只有以军事力量来对付才能有效。这一决定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加剧了北方边疆的紧张关系。

随着事件不断发展,一系列冲突爆发,最终导致了庚戌之变。这场危机迫使明朝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俺答汗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开放马市,以此作为缓解紧张局势的手段。尽管有忠臣如杨继盛反对,但这次开启马市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为双方提供了一线和平之光。

然而,这份和平并未持续太久。一旦出现任何小插曲,就被用作拒绝继续通商或关闭马市的大论据。战争又一次笼罩了两国之间的情感,而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希望。而就在这个时候,一次桃色事件改变了这一切——也许这是命运安排下的巧合,也许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不管怎样,它为实现真正的和平打开了大门,让苦等和平契机已久的人们终于能够期待到来的一天。

王崇古与方逢时联名上奏,要求接纳把汉那吉,并以此为契机争取与俺答通贡,他们提出了三策:如果俺答以和平方式请求放回,把汉那吉,则要求交出自明叛逃白莲教众赵全等人;如果兴兵犯境,则让把汉那吉统领蒙古叛众,在边境驻防;若无所谓,不来索要,则让把汉那吉在边境稳定住下来。这最后一策竟然成真,由于把汉那吉在边境驻防,与俺答建立起一种亲密而微妙的情感纽带,最终促成了长达20年的战争结束,以及双方实现长期友好的契约。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当时那些貌似坚不可摧的事实,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发生巨大的转变。正如严嵩所言,“败于边可隐,败于郊不可隐”。对于那些试图通过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忽视了一种更深层次、更持久性的方法——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找到共同点,从而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谅解。而这,就是我们今天仍需学习的地方。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