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翻阅过一本名为《握奇经》的古代兵书,它是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典籍,又被称作《机经》、《幄机经》。这部作品共两卷,内容丰富,字数超过了380个(有些版本只有360个字)。据传,这本书由黄帝臣风后所撰,姜尚对其进行了阐释,而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则作出了解读。此外,还有佚名作者编写的《握奇经续图》,以及晋武帝时期西平太守马隆所著的《八阵图总述》,共计两卷。
关于这部兵书的创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在李卫公问对中提到:“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而南宋时期朱熹则认为,《握奇经》的作者是唐朝的人士李筌,他在自己的著作《朱子语录》中这样评价。而在宋史·艺文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最早被收录于册。
现在,我手中的版本包括汲古阁本和红杏山房本等。从内容来看,《握奇经》以天地、风云作为正方阵,并且配备了龙虎鸟蛇四种特殊阵型。这四正四奇加起来,就构成了著名的八阵体系。在战斗中,大将会掌控着能够灵活调动的大量军队,这些军队就被称为“余奇”之兵。当战场上布下这些阵型时,一支游军会负责前线警戒;布置完成后,他们就会退至后面待命。一旦开战,这支游军就会从背后突袭,与敌人交锋,同时大将会居于中央指挥并根据需要发挥“余奇”之力去支持关键方向上的战斗。大将居中的位置让他们能够迅速应变和调整策略,但由于篇幅限制,对于四正和四奇各自代表什么,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和变化关系,都存在不同的解释,因此很多细节留给后人的推测与探讨。
以上内容摘自古代兵书《战策》,来源于三只眼睛历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