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通常被认为是在1644年,但我认为应该是1662年。南宋的灭亡同样被定在1279年,而不是1276年,那么为什么不能将1662年视为大明帝国的终结呢?张岱曾说:“福王粗知文墨,鲁王薄晓琴书,楚王但知痛哭,永历惟事奔逃。”这话真是一针见血。
公元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被清军俘虏,并遭遇了不幸。一个国家怎能一天无主呢?按照当时明朝继承制度的规定,皇位应由明神宗直系后裔继承,这意味着只有桂王朱由榔符合条件。他依据传统习俗,在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下,在肇庆宣布监国。当初,他表现得很有能力,也吸取了前朝滥用特务和选秀女导致民心所向的问题,他宣布“不设东厂,不选官人”,大臣们以为他们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然而,只过七天时间,就传来了赣州失守的情况。尽管如此,由于担心危险,他决定逃往广西。在他看来,当面临危机时,要逃得更快。这次行动没有得到瞿式耜等人的支持,他们劝他留下来。但朱由榔还是选择了逃离,并迅速抵达梧州。他的行为实际上是把广东拱手让给了清军,使得永历朝廷在广东丢失了民心。
为了挽回局势,有些官员提议唐王朱聿鐭监国,并在隆武帝去世之前称帝,将第二年的名称改为绍武元年。这一步骤比起朱由榔提早了一步。而为了收集广东人心,再次回到肇庆后,他宣布即位,将第二年的名称改为永历元年。但由于两个皇帝只能有一个,最终只剩下一个,而另一方则因内斗而失败。在双方激战正酣之际清军突袭并占领了广州,最终使得绍武帝和首辅苏观生殉国,而朱由榔则再次逃离至梧州,其余地区沦陷于清军之手。
随着消息传来,说到清军逼近边境,小城桂林成为了他的最后避难之地。在这里,他终于能够稍作喘息。虽然缺乏决策力,但在面对逃跑这一问题上,比谁都更果断。
1661年的云南攻破之后,一直到缅甸首都,被缅甸君主莽达收留。不久吴三桂也进入缅甸,与其发生冲突。此时莽白利用机会发动咒水之难杀死所有与他相关的人员及高级官员。公元1662年的某个时候,莽白将永历及其家属交给吴三桂处理。那一年,在昆明,由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的大明帝国就此结束,而 永历一家的死亡标志着大明帝国真正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