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探秘朱元璋巧设防备自然形成太后少登政位的历史局面

古时,各个朝代基本都有出现过太后干政的现象,如果太子继位时年纪还小,一般便会由太后垂帘听政,似乎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不过明朝就很少有太后当政的例子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朝在这方面的预防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哪怕中间出了几位比较任性的皇帝,但皇权并没有收到威胁。当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就有想到这点,所以经过他的改制,杜绝了让后宫干政的机会。

明朝立国276年,传了16个皇帝。这16个皇帝里面,有不少“奇葩”。比如,被称为“蟋蟀天子”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贤君,他却有一个爱好:斗蟋蟀。为了满足他的爱好,各地官民纷纷采集上等蟋蟀送入宫中;比如,被称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不爱处理朝政,却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心灵手巧的他,制作了一批精良的家具和娱乐工具。真是一位被皇位耽搁的能工巧匠;比如,沉湎于酒色之中的明神宗朱翊钧,因为身体虚弱,每况愈下,在执政后期竟然长达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

奇怪的是尽管明朝出了这么多奇葩皇帝,却没有一个太后趁虚而入,以垂帘听政方式掌握皇权。

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朱元璋提前打了“预防针”。

二是大多数时候都是成年继位。

三是在构架上已经非常完善,可以有效地辅助未成年的幼主进行治理国家的大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一个10岁或更小的小孩,也可以得到高级官员们提供相应指导和支持,从而减轻他们担负起国家重担所需时间和困难,不需要依靠母后的帮助或代理人来操控政治决策过程,这也是避免可能产生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有一次几乎成为实践中的垂帘听 政案例。但张太后的拒绝,让这个机会化作泡影。这意味着即使在这些特殊的情况下,由于制度安排及文化习惯,以及其他的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使得真正实现垂帘听 政的情况从未发生,只留给我们深思其背后的复杂历史背景与社会结构变化。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