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并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除。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科举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由于当时没有照相技术,考生身份的确认依赖于文字描述。有一位清代考官胡姓,他非常严格地监考。在他的名册中,将那些长须者的描写为“微须”,因此,他拒绝所有有胡须的人参加考试。一位不满者据理力争,但被胡考官斥责:“你不懂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吗?”该考生反唇相讥:“《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裸体经过宋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涉及更多的历史内容。有一道题是“项羽拿破仑论”,但大多数考生都不知道谁是拿破仑。有一位勇敢而机智的考生提出了一个巧妙的问题:“项羽能拔山,而一辆破轮难道不能轻易拿起?凡人即可做到,这算得上什么英雄之用?”
还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巡抚乌尔恭额,在视察书院时,被他看到学生们争夺食物的情景让他感到失望。他对学生们说:“你们就像老鼠一样。”但是,一位学生却回应道:“虽然鼠类大小不同,但它们都称作老鼠;龟甲雌雄俱属乌氏。”
为了表彰人才,前清曾规定每县至少录取三名童生。但是在某个偏远地区,有一年全县只有三个报考者,其中一人只写了“且去”二字,其它两个分别只抄题目或空白页。这场面让主考官惊叹不已,最终决定按照他们不同的表现来排名。
这些趣事虽有些荒谬,却反映出科举文化的一些特点和时代背景。尽管有些可能是杜撰,但它们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版本之间交织着真实与虚构,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