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学者,我深知成为“学阀”并非易事,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要想在学术界站稳脚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得会“混”,即处理好与行政人员、政府部门和企业等机构的人脉关系,为自己建立一个广泛的人脉网络。
近日,一份报告由美国Plagiarism Watch发表,揭露了一家涉嫌论文造假的公司,这家公司与巴西SCI杂志合作,为中国学者发表了许多疑似抄袭或造假的论文。这不是个案,而是反映出一种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国际上,中国学者的论文数量迅速增加,但质量问题也随之浮现。
国内外都指出了高校“论文”是导致此类问题直接原因之一。由于高校对年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的期刊发表数量要求很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很多国内期刊便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学术期刊、学者、博士生、中介机构及高校全部纳入其中参与分润。
虽然中国发表SCI论文数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但这并不代表着论文质量也有所提高。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16年的《科学与工程指标》中显示,中国产出的SCI期刊引用比例从1996年的51.5%降至2012年的38.6%,意味着很多中国出版的SCI期刊主要以国内引用为主。
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除了论文抄袭、学历造假等严重问题,还有经费贪污、数据伪造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改革评价机制和打击不端行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此外,“学阀”现象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影响着整个教育界和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