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农学中,农时不仅用来记录和表达农事活动,更是顺应、把握和利用宜农时令节气的艺术,是农业生产中的“因时制宜”智慧。先秦时代有《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文献,其中《吕氏春秋·十二纪》与《礼记·月令》的形成,为后世的月令体例奠定了基础,这种体系成为后世许多农家月令书的典范,如唐朝韩鄂的《四时纂要》,元代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明朝桂见山的《经世民事录》,清代丁宜曾的《农圃便览》等。这些书籍虽然内容发展变化,但基本体例沿袭。
这种以时间为序列、空间为坐标,将天地万物安排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影响了中国古代对自然、历史和价值观念的理解,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在这个体系中,天象与人事相结合,阴阳五行反映了季节转换,而阴阳二气则代表着自然界消长规律。这一体系强调秩序、平衡与和谐,不仅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定义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基本关系。
金春峰先生指出,《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这套图式即将成为国家政策指导思想,其影响深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大作用。因此,可以说,在世界历史影片中,中华农业文明就如同一幅精美的地图,以其独特之处引领着我们去思考更广阔的问题:如何在宇宙法则下认识并改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