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皇帝列表仿佛有心人选择故宫以外之地处理国政

导读:金銮殿,位于故宫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皇帝上朝的地方。最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更名为“皇极殿”,顺治二年改称“太和殿”。这座殿堂虽然不常用于处理国政,但在重大典礼时会使用,频率很低。那么,皇帝在哪个地方处理国政呢?

明清两朝的24位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封后妃以及下达出征令。此外,每年的万寿节、元旦和冬至三大节,皇帝都会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在清初,还有新进士的殿试是在此进行,不过从乾隆五十四年起,这项活动转移到了保和殿,而传胪仪式仍然在太和殿举行。

明代的朝会制度始于朱元璋,其完善则归功于朱棣。这一制度包括正朝与常朝两个部分。正朝主要是由百官依次呈祥并致敬,没有实际政治议题;而日常内阁奏事,则是通过御门听政来完成。

御门听政制度最早出现于洪武时期,以朔望日为主,但逐渐演变成每月一次,在奉天门或便殿进行。此后又有简化早朝程序,更改到右顺门内便殿。大约宣德十年,由于英宗幼小,将早晨八件奏事限制前一日预先提交给阁老处分,上午仅传旨即可,不再需要亲自接见官员。景泰时期恢复午 朝,但随后又停止了。

到了隆庆六年,因神宗幼龄,对早晨上朝次数进行了减少,只需三、六、九日参加,此后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末。

相比之下,清代没有固定的一种形式来聚集官员讨论国家事务,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情况。不过,即使未满18岁的顺治或康熙也要安排时间召见或者觐见,大多数是在放学后或午餐前。如果涉及重大问题,可以随时召唤,无特定地点。但康熙成长之后,他沿袭了明制中的御门听政,从乾清门开始,然后改为了太和门,听取各类奏章。这有些像早晨上的工作。

然而到了咸丰时代,“御门听政”完全被废止了。而且除了举行重要庆典之外,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在故宫办公,比如康熙喜欢去畅春园处理国家事务。在那里,他还专写了一篇《御制畅春园记》。雍正也经常居住并处理行政事务,而且他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将其升级成为一个可以上班的地方。他甚至将圆明园南部扩展成一个能够办正式会议的地方,使得它成为帝国的心脏之一所在地。当雍正住院期间,那里就成了帝国的一个中心点。他希望这样做能让他的臣子们容易地访问自己,也能让他们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他说:“我要修建轩墀,把政府部门分开,让我的臣子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事情。”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