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大唐轻骑兵取代重骑兵成为主力军

中国历史研究院:唐代轻骑兵战术与重骑兵的较量

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对重装甲骑兵制度和部曲私兵制的冲击。战争中,轻骑兵与重骑兵的较量体现在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力的对抗,最终导致了轻骑兵成为主力军种的重新兴起。不过,重装甲骑兵仍然存在,只是其重要性不及轻骑兵。

唐朝时期,中央王朝的军队规模空前辽阔,其步、骑比例约为3:1,是其他几代所无法比拟的。秦汉以降,唐朝马匹最为繁荣,为后来的中央王朝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李渊起义太原时得到了突厥2000匹马的大力支持,这是唐军最初养马基础。此后,每年都在注意吸取前朝教训,并讲究养马方法,还常常向北方游牧民族购买良种,以杂交提升马匹质量。到贞观至麟德期间,有马七十万零六千匹。每次征战,都挑选精壮之马,因此唐军行进速度极快。

为了建立强大的步、骑力量,使得养马和用武同时达到高水平,因此,在社会层次上也影响着战斗力。在晋末之后,由于长时间内乱,不断有胡人进入中原割据连年,加剧了战祸频繁的情况,而百姓为了自保只能相互团结,从而习练弓刀,使民风剽悍。而世家门阀为了求生存或兼并弱小,则倾尽全力发展私兵,这些部曲私兵数量众多且装备好,即使是在安史之乱期间,也未能有效抵御外敌。

在太宗时期开边战争中,以夷制夷策略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内忧外患加剧,如安史之乱等事件发生,国家内部矛盾激化,大量官员投靠各路藩镇,而府兵制也遭受破坏,大量募集士卒却不能有效作战,因此军事实力严重退化。

唐代采用的是府将制,每个地方都设立卫府,当有战争需要时,将这些卫府调集起来出征。但由于这类情况并不频繁,所以虽然理论上每个地方都有一定的驻扎,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服役。这意味着尽管可以说整个国家拥有大量的人口用于战斗,但是实际上的战斗能力并不强大。

在编排方面,一队由50人组成,每五队合称一火,每火配备6匹驮马;更大的单位则是团,再往上就是军。大将率领2万余人的部队分为7个部分,其中包括两翼、三道总管以及左右虞侯各一个。这2万余人里,有1.4万名战斗人员,其中步卒1万名、骑卒4千名分属七军中的不同部分。在这些部分中,最多的是中军,其它六个几乎相同。此外,还有弩手2千名、弓手2千200名,以及跳荡(突击队)和奇袭(预备队)各2千900名。这样的分工使得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率和战斗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技术创新以外,唐代还特别注重步骑配合使用,比如郭子仪收复长安与洛阳的时候,他就以步卒作为主攻阵型,而使用回纥骑进行侧翼攻击,因为这样做能够发挥出最佳效果。当李渊想要打败宋老生时,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手法来获得胜利。他让李建城布阵与城东,让自己布阵与城南,然后命庞玉列阵,与浅水原相对诱敌来攻。当宗罗喉果然全力进攻的时候,他带领精锐骑冲击敌人的侧面,大败宗罗喉并斩杀他。同样地,当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时候,他也是通过精锐骑快速穿透敌阵来取得胜利。而当他征伐突厥的时候,那也是通过夜袭定襄然后迅速切断颉离可汗逃跑通路才最终成功地消灭了他们的一支主要力量,并俘获数十万人口及其牲畜。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轻便灵活而非沉重大负设备式武器深刻理解后的选择行动策略所致。如果没有这样的灵活性,就难以想象能否成功解决当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