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贫苦还是清闲?
很多人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就过起了极其贫困的生活,甚至有时没有饭吃。梁启超曾经形容他为“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好像他的生活非常艰难。但是,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
实际上,陶渊明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中,他的祖辈已经是官宦三代,因此他家境虽然中落,但仍然拥有相当多的地产和田地。归隐后,他并不是单纯的农民,而是在不同的居住地点如上京、园田居和南村等地拥有自己的别业和田庄,如西畴、南亩等。
在归隐初期,陶渊明过着比较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他喜欢饮酒赋诗,并且自娱于琴书。虽然50岁以后,由于连年灾害和战祸,他的情况确实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像普通的小 farmer 那样过得很艰苦。他能够既耕作又写作,还能抽时间阅读书籍。
《乞食》这首诗被误解为陶渊明晚年因饥饿而去乞讨,但实际上这是借用韩信乞食的一个故事,以此来抒发作者对子孙后代劝诫之意。这首诗反映的是他遭遇灾难后的情况,而不代表他的日常生活状况。
尽管如此,晚年的确与早年的收入有所不同,但是除了农业收入外,他还能通过教授生徒获得酬金,还有一些显贵的人物会给予馈赠。此外,即使当时经济条件有限,他也还有来自故人的邀请、新知朋友的款待,这样的活动对于提高精神状态也是大大的帮助。
总结来说,虽然陶渊明在一些作品中描述自己相对较为清贫,但是这种“穷”其实只是相比起祖辈或者前半生的富裕来看,更不用说与真正的大众百姓相比,那就是小康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赤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