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建故宫的神秘华表中国历史网解密

华表之谜:从古代的谤木到帝王的象征

凡是走过的人,无不为门外门里的两对华表所吸引。门外那对华表上,龙卷云横,端坐端望;顶端雕刻着一尊蹲兽,面向宫外,昂首远眺。门里也有一对华表,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其顶端的蹲兽,是面向宫内注视。一里一外,在古代,这正是表示对君主的一种约束。

华表蕴含了什么意义呢?这需要从它们的历史说起。这是一种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表,其实是一种演变自上古时代诽谤木的物品。所谓诽谤木,或称为告示牌。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意指唐尧时设置一种鼓,让百姓如果看到尧有过失,就可击鼓,使尧听到后听取百姓的声音。而虞舜时则在大街上树立了一根木头,让百姓如果见到舜有过失,可以在木头上刻写批评的话语。在古汉语中,“诽”也有指批评、指责,用来纠正尊长的过失。

这种“诽”的含义,一是在批评、指责,没有褒贬之分;二是在说别人坏话,即毁誉参半。但现在,我们只用它来形容说别人的坏话,而非其原有的广泛应用范围。

这样看来,最初仅是一块树立在地上的简朴石柱,上方横着一块短板名叫“桓”、“和”,或称为“和表”,用于纳言、装饰、纪念,也能起标志作用。它最早源于尧舜时代,以至春秋末年风行于世。

所谓“桓”,《汉书》、《尹赏传》中的记载:“瘗寺门桓东。”这个“桓”,即是这类立柱。而又被称作“和”或“和表”。据《汉书.注》,陈宋之间民间常用此名,因而我们知道,那时期人们将这些声音混同无异。

直到唐代,有颜师古作注解,他认为,“和 表”就是今日说的华表了。

然而真正让华表发生质变的是秦始皇。他改变了由木制成转为以花岗石打造,从广泛民众使用转为了皇家专享,从告示牌转成了帝王柱与皇权标志。此即自秦始皇开始,不再使用软弱易损的材料,而采用坚硬耐用的花岗石制造,并且常常加以雕塑,如雄狮盘踞周身缠绕蟠龙等,最终成为集权象征,因此人们不敢轻易评论,只能低头致敬三呼万岁服从命令。

北京明朝永乐年间成为京城之后,当地建立了用白玉制成的大型華table作为装饰品,同时也体现出向往学先辈君子的态度并接受民众意见。当我们翻阅史料记录发现,那些位于宫内及宫外两侧都雕刻着奇特生物——犼(hou)。其中内侧面的犼朝北,被命名为望君出,即希望君王经常走出宫廷去了解人民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在户外区域,则有一个朝南望天边回归的心愿,这意味着希望君王不要频繁游玩,以免拖延国家事务处理工作。这就如同是一个隐喻,将帝王召唤回到他应有的职责与责任区间当中进行思考与决策,为帝国带来稳定与秩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