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全知道八王是哪八王又是何时期的伟人反复探究其足迹揭开历史迷雾

明朝在分封的三王(大宝法王、灌顶国师阐化王、大乘法王)和五大地方之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的合称。

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多次派员至地方,广行招谕,设置都司卫所,委官封职,并承元制。在地方实行政教合一,管理地方军政事务,对各教派的僧侣代表人物授以国师、大国师等封号。永乐时进一步完善了僧官制度,设有法 王、大乘西天佛子、大慈法 王等不同等级。先后封授过西天佛子二,大慈法 王九,大乘法 王十八和禅师,都纲等僧官。

永乐初年,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派遣太监侯显(后又续派太监杨英、袁琦、杜通、李宁等多人)和僧人智光等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领袖人物多方接触,广泛交往。开始了明朝中央直接从藏区遴选领袖人物的新时期。先后封授了三个法 王和五个地方之 王。

永乐四年(1406),封授乌斯藏帕木竹巴的吉剌思巴监藏为灌顶国师阐化王。此举改变了元朝以宣政院掌治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并专任萨迦一派的做法,从侧面反映出萨迦人在明代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

同年,又分别封尚师哈立麻为大宝法 King 西天大善自在佛,大宝 法 King 的尊称与之前的大慈 法 King 相比,更显得隆重;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为护教 King;著思巴儿监藏为赞善 King。这不仅显示出明廷对于不同宗派之间关系处理上的敏感性,也体现出了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手段来巩固自己对西域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永乐十一年,为安抚萨迦派,再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调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仅于萨迦系统给予两道不同的“助役”般级别的人物赠予尊贵头衔,还特别推崇格鲁派,以此来平衡局势,同时也展现出格鲁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影响力已经超越地域限制,在帝国政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角色的角色。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