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历史的长河里,记忆如同宝库般珍贵而深邃。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残暴至极,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就在这一混沌之际,李渊在太原站稳了脚跟,他自任为大将军,以积极进攻的姿态向隋军挑战。而突厥这个强大的力量,则成为他权谋中的一个重要变数。
李渊既担忧突厥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又希望借助他们的武力,因此他听从周围人的建议,与突厥始毕可汗进行和谈。在这场谈判中,他们达成了共识:“若能攻入长安,那么民众土地归于唐朝,而金玉缯帛则归于突厥。” 这一策略不仅有利于巩固自己手中的实力,也能够赢得更多人心。
为了进一步争取人心,李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同时也利用机遇招募义兵。但这些义兵多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所以在实际战斗中付出的代价很高。这时,一位名叫李密的人,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一定的势力,并发表了一篇名著作,其中有着这样的名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意味着,用完南山所有的竹子来记录罪行也不够用,用东海的大水来洗刷罪恶也无法彻底清除。这一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重重叠叠、写不完、洗不净的情景,即“罄竹难书”。
这篇文章迅速传遍了全国,让人们都对李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少反隋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说李密登基。但是,这位自信满盈的人认为,只要洛阳城还未攻克,就没有必要急功近利。而对于另一方来说,无论如何都不想失去这样一个声望卓越的人物,便派遣使者致函与其通好,但要求对方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与其共同商议盟约事宜。然而,当事人自身感到力量雄厚,便提出更高要求:让对方亲自前来,当面订立盟约,并由自己担任盟主。
面对这一切,有意图拉拢但又不能轻易答应的情况下,李渊选择了另一种策略。他笑着回复说:“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我直接拒绝他的请求,那就等于是再增加一个敌手,不如暂时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加骄傲,然后再慢慢观察鹬蚌相争,我坐收渔翁之利。”
最后,他命令温大雅给予以书信形式回复,从而继续维持这一局面。这封信里含蓄地表达出愿意追随并支持者的意愿,让对方相信这是真诚的话语,从而获得了对方的心理上的认可和承诺。此后,对方对此信所示出的深信不疑便成为了两边关系的一种心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