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尽管楚军实力强大,但狐偃提出用欺诈手段对付楚军,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然而,另一个大臣雍季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以“竭泽而渔”和“焚蔽而田”的比喻来警告说,这种短视的策略虽然能立即获胜,但长远来看会导致资源枯竭和失去优势,最终不会是一条可行之路。
尽管如此,在没有更好的战术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选择了实施狐偃的计谋。他假装遵守自己之前与楚庄王所许诺的“退避三舍”,连续后撤,以此为自己选择有利于歼敌的地形。最终,在城濮之战中,楚军因误信晋军胆怯,被晋军打得大败。这一历史典故被后人称作“竭泽而渔”,用来形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后果的手段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