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他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不同意,而是让韩嵩去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即使要我跳入滚烫的水池,走进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这段话体现了“赴汤蹈火”的成语含义,即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地为某事付出努力。
成语“赴汤蹈火”出自《墨子·兼爱》:“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以及《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还有《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中的句子:“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以及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对自己的坚定立场和态度的描述:像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故事中提到了赵子龙,这个名字可能是指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赵云,但具体没有详细说明。他因为忠诚于刘备,不惜冒险前往敌营刺杀司马懿,是非常勇敢和无畏牺牲的人物形象。
另外,还提到嵇康,他是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与其他七个人一起被称为“竹林七贤”。他拒绝山巨源(原来的好友)请他出来代理官职,并写了一封绝交信,对抗朝廷法规,不愿意参与朝政。他的信件中也有类似“赴汤蹈火”的比喻,用来形容自己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世俗礼教和政治权力毫不屑一顾的心态。后来由于发言过激,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并杀害。
总结来说,“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极端勇敢或无畏牺牲,为的是强调一个人的决心或行动程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它被用来赞美那些为了理想或目标而甘愿面临极大的风险甚至死亡的人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三国演义等,都有许多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国家、君主或者朋友的事业,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任务,从而留下了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