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终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的断层。明朝作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历史王朝,在危机四伏、国力衰竭之际,总能出现一两个天才人物临危受命,如同于谦和张居正那样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挽狂澜。但到了崇祯年间,仅剩下了一个年迈体衰的孙皇帝勉强维持着国家的存续,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东林党派,这个集团实质上是一种门阀制度,它不但允许成员们写文章或批评朝政,但却不能真正参与国家治理,因为他们缺乏治国的大智慧,只会表达愤慨。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非你是东林党的一员,你难以成为国家主导力量。
其次,是崇祯本人过于精明,他推行了一种虚君制,即把皇权集中到自己手中,让其他事务由那些有才能的人去处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古代雏形的君主立宪制。由于这点,被称为“无为而治”的老子似乎对此有一定的影响,使得能够施展拳脚舞台的地方自然增多。但崇祯太过介入一切事务,无论勤政还是插手,都限制了臣子的发挥。
其实朱元璋所制定的基本政策,如果完善实施,便足以保住大明江山三百年,比如八股取士,有人认为它限制了思想自由,但八股考核并不仅要求文采,还需逻辑思辨与政治知识结合,因此即使不能保证每位选中的士子都是人才,也能保证选出的绝大多数是出类拔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