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立国276年,传了16个皇帝。这16个皇帝里面,有不少“奇葩”。比如,被称为“蟋蟀天子”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贤君,他却有一个爱好:斗蟋蟀。为了满足他的爱好,各地官民纷纷采集上等蟋蟀送入宫中;比如,被称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不爱处理朝政,却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
尽管明朝出了这么多奇葩皇帝,却没有一个太后趁虚而入,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掌握皇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是朱元璋提前打了“预防针”。他在创建明朝之初,对婚姻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为避免后宫干政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二是大多数清醒头脑、成年继位的皇帝减少了太后的介入机会;三是在构建完善的政治体系和辅佐团队之后,即使幼主也能得到有效管理,不需要依赖于太后的垂帘听政。
不过,在1435年的一次特殊情况下,当时9岁的小皇帝朱祁镇继位,大臣们曾建议让他的祖母张太后垂帘听政,但张太后拒绝了,并选择辅助小皇帝治理国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古代社会文化习俗和家庭结构等,也可能影响到这一现象。但总体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明朝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或减少太后的干预,从而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秩序和传统儒家礼制中的男性中心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