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大英雄张士诚在暮色中独自思索。齐云楼的火焰映照着他的心境,似乎在诉说着他即将到来的命运。随后,他悄无声息地准备了带子,计划上吊自尽。在这个紧要关头,是李伯升旧部感知到了徐达的命令,并且巧妙地救下了张士诚,从悬挂中解脱出他。这位老臣悲痛万分地劝阻道:“九四英雄,你还担心不会保全一条性命吗?” 徐达迅速将张士诚押送上了船只,沿水路前往建康途中,张士诚坚持不吃任何食物,以此来表达他的抗议和绝望。
抵达建康后,被囚禁于中书省内,不久朱元璋派遣李善长前去劝降,但张士诚毫不妥协,他的愤怒几乎演变成与李善长之间的肉身对峙。当夜幕低垂之际,在人迹罕至的情况下,张士诚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壮烈牺牲。
过去,他曾经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度占据胜利之川始终,却因内心懦弱错失良机;而被俘虏后的他,即使面对困境,也保持了一份高洁和尊严,这些都足以证明他是一名真正的大丈夫。对于吴国的人民来说,张士诚以宽厚仁慈著称,对待百姓轻徭薄赋,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和怀念。然而,有些明朝史料中的指责却充满偏见,没有真实反映事实。
尽管如此,当时吴国内部官员贪婪并非没有限制,他们并不残暴,也未有滥杀无辜,加之吴国富饶,即便是官员也不是那种盲目搜刮财富的人。而相比之下,朱元璋则因为恨意吴人的使用,更进一步加重税负,将沈万三家等大户家的租金从原来的薄赋提高到每亩七斗五升,并且通过这一政策,使得数年间基本消灭了小土地所有者。
历史学家贝清江记载:“三吴巨姓……数年之中,因贫或破,或死或逃,无一存者。” 苏州当地居民依然怀念那段轻徭薄赋、仁政如山的往昔,每年的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会烧香祭祀,以“九四香”(张九四原名)为名实际上是纪念这位昔日领袖。在分析这些事件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当老朱的手掌伸向另一个活生生的目标时,那种心理复杂多变。他可能希望看到敌人投降顺从,因为历史上的陈友谅、刘福通等先辈们都已逝世,而现在又抓住一个活口,如果对方跪倒求饶,那一定让他感到十分满足。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伟大的领袖宁愿选择绝望而死,而不是屈服于敌手。不仅如此,就连在死亡之后,他还是遭受极端惨烈的报复:尸体被打烂,然后喂狗。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朱元璋的心理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那个时代权力游戏及残酷现实面的画卷。本文摘录自《大明朝背后的故事》,作者梅毅,该作品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