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的激烈交锋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双方军队都有着重大的投入和撤退。随后上海在1937年11月陷落,那个时刻南京,作为接下来的防御据点,只能被视为无险可守。面对来自华东和华中的两翼包围的日本军队,国民政府仓促地迁移至武汉,但即便如此,这座城市仍然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
之后,在武汉短暂停留后,中央政府不得不继续西撤进入四川盆地。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不禁让人联想起唐玄宗逃避安史之乱的情景,如果没有意外干预,成都将成为新的指挥中心。但实际情况与历史不同,此次国民政府并未选择成都,而是选定了临近的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那么相比于唐明皇与刘禅对成都是钟爱不已,对千年后的重庆又有什么样的优势呢?总结起来,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重庆是一座山城,而成都是平原,在现代战争中前者更具立体性,更易于防空。在以大刀长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可以说只要守住前线,就根本不会担心敌人会从天而降。这时候成都是理想之选,可是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些优势都不再存在。过于平面的城市容易受到敌人的一次暴烈冲击;从天而降的轰炸则因为受弹面积过大而增加更多伤亡。而反观重庆,由于周遭群山多峦叠嶂,不仅增加了进攻难度,同时也多少弥补了中国方面制空权上的缺失。
2、重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而且当时二者之间没有铁路,使得物资难以从重庆抵达成都。当南京沦陷后,随着国民政府西撤带走大量文件档案和难以统计的大量军需物资,这种紧急迁徙绝非简单搬家。此刻在四川盆地内只有两个城市可供选择——重庆和成都。然而,由于是位于长江沿岸,一旦船只到达,便能卸货。而且由于当时没有铁路连接,从复杂的地形中将这些物资运送至遥远的成都不但条件艰巨,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此外,从基础建设来看,与几代军阀经营下的四川相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兴工业化、交通网络等方面,都使得重庆具有显著优势。而且由其地理位置来看,它扼守长江,是进出四川盆地主要门户,只要它坚固不倒,即便是机械化兵团,也无法突破进入深邃腹地。
3、考虑到民心士气,为的是确保人们不会产生偏安一隅或狼狈逃生的联想。在历史上凡是定都于此处的人,无一不是割据一方(如明末张献忠)、偏安一隅(如蜀汉刘禅)或狼狈出逃(如唐朝李隆基)。正值抗日战争进行到了前所未有的极端程度,如果引发这种联想,将导致民众信心动摇,这自然是蒋公所不愿看到的事情。谁知道这场仗还要打多久,但只要国人知道还有一个中央政府在拼死抵抗,就有希望胜利。这一点,比邻长江的重慶确实能够影响力辐射至江汉平原甚至其他沦陷区及未沦陷区。作为抗战的一面旗帜,在八年的时间里付出了极高代价,但正因此才使得这个名字铭记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