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10岁便踏上了舞台,尤其钟爱黄桂秋先生那著名的唱腔技巧。1956年,他正式成为黄先生的门生,追随老师22年,不仅精通了黄派艺术的精髓,而且还深受黄先生教诲,继承了他所有的演艺秘籍。朱永康认为,从一开始,他就对旦角戏感兴趣,因为这些角色原本是为男演员而写成的。他不理解为什么在戏曲学校里竟没有招收男旦,而女老生、女花脸却占据了一席之地。他决定学男旦,是因为他的声音与这一行当天然契合,而他相信,在这个问题上,专业和票友之间应该互相支持。
同时,他也坚信,只有真正掌握男旦技艺的人才能真正唱好那些由黄桂秋所创作的一些经典剧目,因为男性的嗓音宽广、亮丽,更适合表现出那些独特的情感和风格。而且,他还认为,即使是在晚年,即使身体条件再差,只要能保持这种技艺,那么即便是像《祭江》这样的复杂角色,也可以依旧完美呈现出那独有的“嗲嗲甜甜娇娇脆脆”的风格。
朱永康在业余时间也经常参与票友活动,以票演一些如《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等剧目来传播和推广这门艺术。在他的晚年时期,即使已经不再能够像以往那样频繁登台,但他仍然能够以优雅的声音表演大段二黄腔中的《祭江》,并且保留了那种特有的风格。这一切都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当时黄桂秋还会喝酒来调动自己的声带,使得他的声音更加充满魅力。
此外,朱永康还有着对于音乐理论研究的热情,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完善京剧中的音乐元素。他曾完成过《春秋配》、《别宫祭江》的谱曲工作,并将这些作品用心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在1993年的某个特别日子里,他甚至远赴美国,为期较长时间进行讲学授徒,同时努力将这份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人。在那里,他与当地艺术家合作,将麒派名剧《斩经堂》的精彩场面重新诠释,让观众们惊叹于京剧多样化及不断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