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时期,尽管车兵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但各种军用车辆仍然广泛使用。每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会有成千上万辆车辆被投入使用。例如,在建武初年,邓禹从箕关进入河东,成功攻破河东都尉,并收缴了大量辎重;而耿弇在击败20万大军后,也获得了两千多辆辎重。此外,当和帝永元元年派出窦宪北伐匈奴时,他率领三万铁骑,只身轻取敌军,而云辎则阻挡道路,使得敌人无法接近。
灵帝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时,皇甫篙与张梁部队交战,其中张梁部队损失八万余人,被焚烧的车重达三万余两。在献帝初年的二年,一群30万黄巾起义者试图进犯勃海界,与黑山军台对抗,但最终失败并丢弃数十万元的车重。
不仅是中原地区,大量战争都涉及到车辆运输,而且即使是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也普遍采用了车辆来运送他们的物资。如安帝水初三年南匈奴反叛,汉廷遣使耿菱等人讨伐,他们获得了超过干两百个弯庐之类的大型装甲战车。此外,在顺帝阳嘉三年的一次对北匈奴的征讨中,汉廷斩杀了一百多级将领,并缴获到了数量可观的大型装甲战车。
在这段历史时间里,不同类型的战术和交通工具被广泛应用,如轻便战马、戎卒、云楼、指南针以及用于运输货物和士兵个人用品的大型载重汽车。在战斗中的主要角色包括轻便快行用的轻便驾驶汽车(通常由单独或一组士兵驾驶),用于冲锋陷阵的是更为坚固和装备齐全的地面作业机械(称为“戎卒”),而高于其他所有其他东西,可以俯瞰整个场景并且可以迅速移动至任何位置的是巨大的“云楼”,它们可以作为一种侦察工具或者是快速移动至任何地方进行攻击的手段。而所谓“指南针”的作用,则是在夜间或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帮助人们保持方向。
此外,还有一些特别设计用于特定任务,如能够通过机动性的转向来突破敌人的防线,以这种方式加强防御力度,从而保护自己免受对方攻击,而那些为了长距离旅行而设计,用以携带食物、武器等必需品的人员往返之间所用的载具,则被称为“辎重”。这些载具通常由马匹牵引,每一次行程可能需要几天才能完成,因此它们对于远离家乡的地方驻扎来说非常重要。
最后,这些不同的类型的交通工具各自具有其特殊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为当时战争策略提供了关键支持。这一时代,即便是弱小民族也有着丰富多样的交通工具,这表明技术发展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野地,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