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动叛乱,公开向建文帝开战。于是大明王朝进入了一场惨烈的“南北战争”。这时候处于南方的建文帝,其手下已经无多少大将可用,而北方的很多将领都归顺了朱棣,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建文帝朱允炆算来算去,就只有年已65岁的老将耿炳文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任命他为北伐主帅,率领30万大军(其实只有13万)北上讨伐朱棣。
先说说耿炳文此人,他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其名气虽然和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蓝玉等人无法相比,但也是战功赫赫,彪炳史册。翻翻他的功劳簿看看吧。耿炳文算是朱元璋创业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安徽凤阳人,与朱元璋是同乡。他父亲耿君用跟随朱元璋作战,在长江战死,所以他承续父亲职位,一直为朱元璋征战。
耿炳文打仗的本领是杠杠得很。在公元1357年攻取张士诚的地盘长兴时,当时长兴城内只有七千守军,而远道而来的援军也被李伯升夜袭击退。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地随机应变,“婴城固守,攻甚急”,居然凭七千孤军与十万敌军相持一个多月。这次战斗使得耿炳文威名远扬,也让他得到重用的机会。在以后历次的大型战役中,他一直是重要人物之一。
然而,这次因为部队刚进驻真定,就遭受挫折,被驻守雄县前锋九千多人全歼,以及鄚州失守。前期失利可能暴露了耿 炳 文的一个短板——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善于消耗,不善于决战。这缺陷导致后续更多失利。当时,有个叫张宝的大臣被俘,并被放回,以示进攻真定的虚晃一剑。耿 炳 文慌忙调遣南岸部队到北岸,以保卫真定。但在渡河过程中,由于阵列未整齐,被敌人的奇袭所困,“竞门塞门塞”,造成了混乱和巨大的损失。
尽管如此,由於这一代開國將領實力非凡,一旦成功收縮戰線撤回真定城,便如磐石般堅不可摧。不僅如此,這時候金陵方面就因為這場小小戰敗而嚇倒了,把颍川侯韓國興調為指揮官,並且趕緊換掉原來指揮官李景隆。而這個決定卻帶來更大的災難,在白溝河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此後又由於李景隆主導軍隊,又一次迎來慘敗,只留下一個「救星」——顧憲成與孟繼光聯合抵抗敵軍,最终取得勝利,使得最後真正能夠扭轉局勢的是他們兩個人,而不是最初擔當主帥職務的人物,即便那是在歷史長河中的英雄人物們,它們仍然不能免俗地要面對那些無情的事实,那些既不可避免又不可预知的事态變化。那麼,对於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