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皇帝面前,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试毒,以确保皇帝的安全。每次用膳时,侍膳太监会先尝一口,以检验食物是否有毒或变质。如果一切无误,才会将所需品奉上。
据说在宫中,每顿饭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准备,一点也不随意。这一点被称为“传膳不劝膳”,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连吃三口。一旦超过这个限度,那道菜就不会再见了。清末的一代皇帝溥仪回忆说:“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只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
这样的规定并非没有原因。在那个时代,如果有人知道了皇帝喜欢什么食物,就可能会图谋不轨。因此,即使是宠臣,也不能随便与皇帝共进晚餐。而那些能陪伴皇帝用餐的人,如妃嫔、儿女以及极少数宠信之人,他们都必须遵守这一规矩。
当夜幕降临,宫中的厨师们已经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早膳和晚膳,而他们所做的是不是正宗满族风味,则需要内务府主管大臣亲自审阅才能决定。此外,还有一百多名御茶房人员负责烹饪和调配各种饮料,这些人的工作对于保证宫廷里的饮食质量至关重要。
尽管如此,在清朝末期,有些人对此制度感到疲惫,因为它看似华丽却缺乏实效。溥仪曾经这样评价这套制度:“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然而,这些规则仍然被视为维护帝国稳定的必要条件,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