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稳定的大敌。然而自唐肃宗开始,大唐并未实施大规模的削藩政策,他们的尝试虽然不乏其例,但多为小打小闹,甚至不足以与朱允炆时期相比,那么唐朝为何不像其他朝代那样进行大规模削藩?是中央权力确实不足呢?要不是像推恩令那般强势施行,每个地方的豪强们自然会公开反抗,推恩令若真想深入施行,便需有坚实后盾支持;否则,藩镇必将不听号令。
在历史上,有一次唐朝试图将一个藩镇一分为二,将其中一部分给了原来的藩镇大佬亲戚。结果新任者被迅速逮捕,被指控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力量,而抓捕他的正是那个亲戚——原来的藩镇大佬。这次行动显示出中央政府对权力的掌握与控制能力。
然而,这些策略在当时并未奏效,因为那些手握兵权的 藩王们都坚信,只要他们保持独立,就能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利益。而即使皇帝提供优厚待遇,他们依然难以放下戒备,因为他们深知,在失去军队控制的情况下,即便是最优渥待遇也无法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在这个意义上,大权所在者的恐惧便显得尤为真切。
因此,在唐朝中晚期,要完成削藩这一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历史看来,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只有在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强势人物不存在的时候,才能暂时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秉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