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显然落后于周遭的魏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发奋图强,并通过招募人才来实现这一目标。他下令:“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的客人,只要能帮助秦国强盛,便可封官。”这个号召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物,包括卫国贵族公孙鞅。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改革方案:“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并奖励将士;为了使国家得到改善必须有赏罚分明。”虽然秦孝公赞同他的主张,但当时的贵族和大臣却极力反对。两年后,当君位稳固之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并授予他制定改革法令的权力。
为了赢得民心和确保新法令能够顺利实施,商鞅先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用以测试人们是否会遵守他的命令。当木头被一个人成功搬到北门时,这个人的勇气和信念震撼了所有人,让他们相信政府的命令是严肃且一致执行的。这件事迅速传遍整个国家,使老百姓认识到商鞅所下的命令不可轻忽。
随着这次试炼成功,加上赏金增加至五十两黄澄澄金子,没有人敢再挑战。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民众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认可,也让那些可能对新法令持怀疑态度的人开始改变观点。此后的几年里,由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井田制、开阡陌(田间的大路)、建立县级行政单位以及迁都咸阳等,都促进了农业生产与军事力量的大幅提升,最终使得原本弱小的秦国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势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