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混乱时期,历史上有一个颇为罕见的现象:起义军领袖王仙芝、黄巢原本是贩私盐出身,而帮助唐朝镇压这场起义的人中,也不乏曾经从事私盐买卖者,如朱温和钱鏐。尽管朱温(全忠)名字比较熟悉,但关于钱鏐的知名度可能并不高。
钱鏐,字具美,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立者的重要人物。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多个职位,从吴越国王到唐朝节度使,再到都指挥使、私盐贩子和乡里无赖等身份。中国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丰富而多彩。
早年,钱鏐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太多教育。他天资聪颖,在史书中被描述成幼年时代就展现出了组织能力,与伙伴们玩耍时能指挥大家组队伍,这种军事才能很快得到了应用。
公元880年,一场持续数年的王、黄起义爆发,对于已经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来说,无疑是一把火。这股起义引来了各地不同目的的人汇聚,他们有的真心反抗皇权,有的是为了当官或杀人放火来获取招安,有些则仅仅是强盗。当这些人纷纷揽炒着起义旗号,就像泥沙一样混杂进去了。
就在钱鏐家乡临安周围,一群土匪开始了他们的暴行,他们杀戮无辜、奸淫妇女,以人为食先后洗劫了几个州县。那个时候,董昌邀请钱鏒加入军队。然而,当土匪大约10万之众进攻临安时,守城将士不足1000人,这一情形让人们感到恐慌与不安。
董昌手下的一员,即将成为吴越国创始人的钱鏒主动请求出战,但董昌对于他带领20人的请求持怀疑态度:“你?别开玩笑了!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守城。不出哪门子的击啊!”然而,钱鏒坚持认为以少胜多,可以通过出击来代替守御,并提出只需要20名兵马即可应对这一挑战。但董昌仍旧犹豫,因为他知道对方兵力远超自己所部。而且,他自称“屠夫出身”,担心给出的20名兵马会遭遇重创,因此没有立下军令状,只是在空头支票基础上同意提供这20名士兵。
次日清晨,带着饱餐后的战饭和战斗精神,那支由财主选出的20名精锆士卒跟随着领导踏上了前线。这一次,他们选择了一条叫做“一线天”的狭窄路口作为伏击点——其中10个人负责射箭准备射向敌方,而另外10个人分乘十匹战马,在树梢悬挂尾巴,以此充当疑兵。当战斗结束后,不仅未损失一人,还成功吓退了流匪的大批先锋部队。此后,又转移到另一个险要地段——八百里处继续作战并取得胜利,没有一人受伤死亡。
撤离之前,资金链紧张但意志坚定的商业女老板被命令留在小酒店待命,同时承诺如果发生危机,她不会离开此地。她遵照命令回答流匪询问时说:“临安援军?那可是不得了啊!他们目前驻扎在八百里,说要与你们决一死战!”
面对这样的消息,大部分流匪决定绕道而行,不再攻击临安。最终,由于这个勇敢的小团体及其策略性的行动,被誉为用智慧取胜的一个传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情节就是因其虚构的地理位置—八百里—以及相应数量的人数—十万大armies —引发的惊悚效果,使得敌人选择逃避,最终保住了临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