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的解释与地图开疆
在历史学界,关于明朝疆域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据记载,有些教科书上将明朝的版图描述为997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让很多人都感到困惑。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教授曾经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他的看法。
谭其骧教授指出,这种“地图开疆”的做法是基于某些特殊的需要。在他绘制的地图中,确实反映了一种元朝短暂统治过而且扩张至一定程度的情况。但是,他强调明朝并没有真正统治过那些被称作“外国”的区域。实际上,在明代时期,中国大陆失去了三百年的领土,不仅东北、蒙古、新疆和青海这些地方不再属于中国,而且连辽东这块重要地区也不再受到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这一切是在清朝重新收回后才发生的事情。
在编纂于明代的《皇明地理述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当时国家版图的一种自信陈述:“我朝疆域,不及于汉,略胜于宋。”这样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己的国家认同感。而实际统计下来,按照现在计算方式,那个时候的大明帝国面积不足400万平方公里。
除了《皇明地理述序》,还有其他史料表明,当时的人们对于边境认识并不全面。在《大明一统志》这本书中,它把日本、琉球等国列为邻邦,而著名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则将整个亚洲内陆包括在内,但只画到了汉族居住的地方,没有超越这个范围。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处位置以及周围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是这种认知远未达到现代意义上的全球视野。
总结来说,对于历史事件和时间点,我们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因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多维度存在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不管怎样,无论我们如何去回顾过去,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