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时期,“尕(因 ga上声)最”已成为中国回族教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元朝,政府设立了“回回哈的所”,以调解回族内部的民事纠纷和其他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哈的”(或“尕最”)流行于民间行使职司,但到了明末,这一制度逐渐消失,只有撒拉族地区一直保留到清末。
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宗教社会制度,它不仅管理宗教事务,而且参与土司制度,与之揉在一起。一般来说,撒拉族中的尕最都是世袭土司。
据传说,在东迁之前,先民们已经信奉伊斯兰教,并把尕最制度从中亚带到了街子。这些先民定居后,加强了伊斯兰教育,从中亚请来了40名“筛海”(伊斯兰学者),专门普及和宣传伊斯兰。此后的尕最就是由这些学者中推选出来的人物,他们要精通教义和教法、教育族人、公正判决诉讼、惩治违反教律者的行为等。
随着世袭土司制度的出现,尕最也开始世袭,不仅管理宗教事务,还兼管各项事务,有些甚至成为了世袭土司。由于政教合一特征,使得初至循化地区的人们仍然使用伊斯兰早期发展阶段构建他们新的社会结构。这导致了许多伊斯兰传统在当地更加巩固,同时也使得撒拉族对宗教问题变得非常敏感。
直到1896年,与土司制度同时被废除。关于撒拉族历史来源,一些口头传说认为他们是从中亚来的,但具体细节则缺乏文字记载,如今尚无法确定。但根据一些墓地记录显示,有17个人可能是历任过这一职位,而这只是众多故事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关于阿赫莽兄弟逃离国王嫉恨而来到甘肃夏河甘家滩,以及45人跟踪而来,并经天山南路入青海,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地方。
近年来,对于这些语言习俗庭院布置以及迁徙路线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也确认了一些历史事件,如13世纪取道撒马尔罕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并融入周围民族群体形成今日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形成的小民族群体之一。而这个过程中的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为现代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