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开国风云利玛窦中国传教的先行者

利玛窦,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与学者,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被派往中国,致力于天主教的传播,并在其后的28年里在澳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和北京等地活动。他的“利玛窦规矩”对后续传教士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利玛窦以宽容之心接纳中国习俗,他允许信众继续祭祀祖先及孔子,同时认为“天主”这一称呼并非违背基督教原则。他还提倡通过汉语进行传教,并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为了减少阻力,他将天主教神学演绎成一种兼容儒家的伦理体系,从而使之更易于接受。在他的影响下,北京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其中包括公卿大臣,如著名的“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

利玛窦留下的宗教学术著作甚多,包括《天主实义》、《二十五言》、《圣母赞歌》等。此外,他与徐光启等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卷,以及其他数学书籍,如《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较义》,极大推动了中国数学发展。他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被刻印十二次。而他写作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收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爱拉斯谟关于友谊的格言上百则。

同时,利玛窦也积极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首次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并与郭居静神父合编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尝试用拉丁字母注音汉字。这一贡献被后世广泛认可,将他评选为公元第二千年的最有影响力的百位人物之一,其墓葬现位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