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在处理国政时仿佛背离了故宫的沉默守护者直到那一天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步履蹒跚地离开了紫禁城那段

在清朝,皇帝并不总是身处故宫。尽管故宫内的太和殿曾经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但处理国政时,皇帝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地点。直到1912年,清朝走向了终结。在那段历史长河中,它们见证了无数变迁,最终在时间的流逝中默默消失。

明代末期至清初,一些重要节日上,皇帝会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赐宴给王公大臣。不过,这并非他们处理国政的地方,只有在重大典礼时才会使用,而使用频率很低。那么,在哪里呢?明、清两朝共24个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举行隆重仪式,如登基、婚礼、册立后妃以及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的万寿节、元旦和冬至三大节,皇帝都会在那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赐宴给王公大臣。而新进士的殿试原本是在太和殿进行,但从乾隆五十四年起,便改到了保和殿,而“传胪”仍然发生在太和殿。

网络配图

明朝御门听政

明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其中包括正 朝与常 朝。正 朝主要是在三大节(即正旦、冬至与万寿)上进行,是一场象征性的仪式。在奉天殿(后改名为皇极殿)举行,以表达对国家主权的一种象征性承认。不过,即使是这些正式会议,也只限于形式上的朝贺,不涉及具体政治事务。大多数情况下,大臣们依次奏事,无论是否有事,都需退回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著名的“御门听政”。

随着时间推移,这套制度也经历了变化。一方面,在宣德十年,当时因英宗幼龄而暂停午朝,同时简化早朝奏事程序;另一方面,在隆庆六年,又进一步调整为每月第三、三十六日上京一次,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末。

相比之下,清代则采取不同的做法,没有形成像样的早间集会,而是由内阁汇报政策。大权实际掌握于内阁手中。当未成年的顺治或康熙即位,他们还需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觐见通常安排在放学后的午饭前。如果有紧急的事项,则随时召见,不固定地点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长后,就仿效明制实行“御门听政”,每天早晨六点或五点先在乾清门,然后转移到太和门接收报告。这有点像早晨集合。不过,从康熙到咸丰之间,“御门听政”逐渐被废止。

除了偶尔的大型庆祝活动之外,大部分时间里,清代君主并不居住于紫禁城内部,比如康熙喜欢去畅春园办公,他甚至写了一篇《御制畅春园记》来纪念那里的美丽景色。此后雍正也常驻畅春园直至去世,所以这座园子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便于工作,还将附近一些别墅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其中最著名的是雍正四十八年修建镂云开月景区让他第四子居住,此人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他继位之后,将圆明园升级为私人花园,并对其进行扩建,使得它成为一个拥有理政功能的地方——圆明宫廷区,其布局基本遵循中轴线左右对称原则,为雍正提供了一个独立且充满威严感的地带,以此来管理国家事务。而乾隆同样喜欢用圆明园作为办公地,有时候甚至占据一年中的四分之一以上时间用于此地工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