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游观建构与明末抗清十大名将的自然景观相遇(图)

《游观明清:探索士大夫文化与旅游风气的交响》(局部):在这个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描绘了明末抗清十大名将的图像,背景是自然景观。徐扬以其精湛的技艺,将这些英雄人物置于壮丽山水之间,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段传奇。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种说法体现了人们对于外界世界的渴望和好奇心。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每当有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都会人潮涌动。自七、八十年代以来,香港旅游业蓬勃发展,各种旅行团、生态旅游和学生游学团纷至沓来,有时候令人眼花缭乱。

然而,不少人可能会以为现代旅游是当代产业,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明清时期,这种活动已经相当兴盛。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旅游活动兴盛与建构”是一本十一万字著作的浓缩版,由巫仁恕博士撰写,他选取几个有趣的话题分享研究心得。他指出,“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上的旅遊活動已經存在很久了。” 明清时期就有各式各样的旅遊活動,而带动这些活动的是士大夫,他们对待旅遊充满热情,将之视为一种文化修养的一环。

通过对比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英国的情况,更能突显晚明中国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在那时,无论是进香节庆还是庙会,都成为众多民众共同参与的大型游观活动,其影响力远超今日所见。此外,还有园林活动,如苏州那些著名园林,它们通常会开放一个月,与此同时形成热闹市集,使得苏州春天成了游客云集的地方。

庙会节庆则展现出了多样化、频繁化及普及化特征,一些地区甚至发展成以城镇为中心,将城乡紧密联系起来的巡会节庆。这类庙会不仅吸引了城市居民,也促进了周边村落的人们参与其中,从而扩展了农民日常生活圈子超越“村”的范围。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加深小农经济与市场关系,使得农民日常生活圈子超出“村”的范围。这一切都反映出,大规模巡会将周边乡村结合到一起,让乡村大众在农闲季节能够到城镇进行数天之久的旅行。

此外,还出现了专门为旅行者提供食宿服务的地方,如寺院、饭店和酒家。而交通配套方面,则出现了画舫、楼船等设施,这些都是专门为了满足游客需求设计出来的手段。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套装旅游(PackageTour)的情形,其中包括住宿、饮食和娱乐服务,是非常典型的事例之一。

西方人对中国这样的旅游设施既赞美又批评。在十六世纪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他们笔记下中国人的游览情形,并对马路平整度、高级轿子以及普遍可用的旅馆表示惊叹。但到了十八世纪,这种赞美逐渐转变为失望,因为他们发现造船技术并未取得突破,对于乘坐轿子的舒适度也有所质疑。而到了二十世纪初,当欧洲商人和使臣再次访问中国时,他们更是不抱希望,只冷静分析中国强弱,并直指航海技术没有突破、一切道路都整齐但无特别之处,以及轿子并不如英国马车舒适,而旅店虽然普遍但却不如英国整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