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并在清朝时期最终被废除。一千多年来,这个制度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轶事。由于当时没有摄影技术,考生的身份确认依赖于文字描述。在清朝,有一位姓胡的监考官,他非常严格地核对名册上的信息,包括考生的年龄和相貌。如果名册中描述为“微须”,他就会拒绝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有一次,一位不满这项规定的考生反驳说:“《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孔子赤身裸体经过宋国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更多地涉及历史内容。一道题目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其中一位学生以“项羽拿破仑论”开篇,然后分析道:“虽然项羽能拔山,但只要车轮已经破损,即使是常人也能轻易拿住它,所以用项羽去拿车轮简直是浪费人才。”
有一段时间,乌尔恭额作为浙江巡抚亲自到书院视察考试。他看到大家争抢食物,就感叹他们像老鼠。其中一个学生则回敬他:“即使小鼠,也称之为老;龟虽有雌雄,都姓乌。”这种智慧与讽刺的手法,在科举文化中并不少见。
为了激励人才,一条规则规定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童生。但是在一个偏远地区,只有三个孩子报考,最终只有一个写了“且去”,另一个只抄题目,而第三个什么都没写。当主考官看到了试卷,他决定按照实际表现来评判:第一名的是那个只写了“且去”的孩子,因为他的简洁表明他内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第二名的是那个只抄题目的孩子,因为他的谨慎显示出他能够细致完成任务;而第三个不交卷者,则因为他的谨慎行事赢得了第三名。这类趣闻充斥着科举历史,无论真实性如何,都让我们惊叹古人的智慧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