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源自东北满族,饮食习惯亦随之而来,每日只用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通常在六点至八点半间进行,晚膳则在十二点至下午二点进行;夏秋季节则提前一个小时。除了两顿正餐,还有不定时的小吃供应。
按照清宫规制,内务府和光禄寺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御茶膳房由内务府管理,大臣审阅并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皇帝平时用膳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或办事场所。
每次进餐前,太监们会先将试毒牌放置于每道菜上,以检验是否有毒或变质。如果试毒牌未变色,则太监再尝一口,并亲口验证无误后,将喜欢的菜品送到皇帝面前享用。
由于严格遵循祖制家法,用餐过程中往往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表达排场和程式。在《我的前半生》中末代皇帝溥仪回忆说:“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他还指出“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即使可口,也不能连吃三口,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的家规。
侍立于皇帝身后的四名太监执行这一家规,即便是皇帝,也不得违背。此外,如果没有特许,不论何人都不能陪同进餐,与此同时,对于爱恨什么样的食物也是绝对保密,一方面怕有人图谋非利益,一方面也避免假冒充御膳骗取好处。
每当皇帝赞赏某道佳肴,便由侍膳太监舀入第二次,但第三次则被撤去,此后十天半月不会再见到这道菜。这一制度称作“传膳不劝膚”。所有关于御用的记录均被详细记载,但哪些菜最受欢迎却永远不会透露一言半语。而那些能跟随陛下一起进餐的人仅限于极少数,如嫔妃及宠臣等,这是大大的荣幸之一。
在乐声伴奏下,用完饭后,还要漱口,有时会品尝新鲜水果以助消化,或饮热茶以适应季节变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无论春秋冬夏,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来保证王室成员的饮食安全和健康,同时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为我们了解那时代的一切提供了宝贵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