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卷79马丁路德世界历史年代表图中的宗教改革大师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火种

在16世纪的德国,一个名为艾斯勒本的小山村里,一位名叫马丁·路德的人物诞生了。这个时代的德国经济虽然发达,但分散性强缺乏统一市场,这导致国内割据状态和混乱。而天主教会利用这一情况扩大影响力,僧侣们无恶不作,使整个国家陷入“混沌”之中。

年轻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这些景象,他决心进行宗教改革。在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深入学习神学,并坚持洁身自律。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并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论纲》,引发了一场强烈反响。这次事件点燃了第一次资产阶级与罗马天主教会之间冲突的火焰。路德成为全民族代言人,每个阶层都支持他,最终走上了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道路。

1520年是宣告新学说的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了208册书籍,其中有133册是路德所著。他三大论著《致贵族公开书》、《被囚于巴比伦》、《徒人的自由》都是这年的作品。在这些文章中,路德否定了封建主义他律并提倡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资产阶级宗教。

人民拥戴他,而天主教会则视其为敌人。1521年10月,为了回应他的行动,人们把他的作品付之一炬,即使面对威逼利诱也未动摇,从而更进一步划清自己同天主教会界限,同时鼓舞起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他,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

然而,在面对这种局面时,有些高层人物感到恐慌,只好敦促查理五世将其定罪。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被吓倒,在帝国会议上坚持己见,不让步。当查理五世、 教皇等试图蛮横地攻击他时,他依然毫不退缩,最终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工作。

1543年,其翻译成果终于完成并出版,这部翻译具有不可估量积极意义,它使用的是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而且使用的是通用的语言,为人民提供了一种思想武器,同时也作为联系各邦的一个重要纽带。但在农民起义期间,当他们想要推翻现存剥剪制度时,路德却选择退缩并背叛他们,最终成了社会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写下《劝勿从事叛乱书》,然后开始讲道平息暴动,并最终支持镇压农民起义。

1556年2月22日,在出生地艾斯勒本去世前的几个月里,由于健康问题已显得疲惫不堪,但他的名字依旧留给后来者一个巨大的遗产——新兴资产阶级获得的心灵解放和思想武器,以及结束封建神权统治、永久性地改变西方世界历史轨迹的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此刻,无数史诗般的大师们正努力探索这段历史,以期找到答案,他们希望知道为什么有人能像这样改变一切?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