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历史故事中的成语典故在社会的背景下

我要讲述一个讳疾忌医的故事典故,这个成语源自历史故事,反映在社会的背景下。这个成语“讳疾忌医”读音为huì jí jì yī,释义是避免提及疾病,不愿意接受治疗,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学者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意思是现在的人有过失,不喜欢别人指正,就像隐藏病痛而害怕求医一样,只想毁掉自己,而不愿意去改正。

扁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医,他以高超的医学知识和卓越的医疗技能受到人们赞誉。在公元前357年时,被蔡桓公召见,但蔡桓公并未相信扁鹊对他的诊断,这就形成了一个讳疾忌医的典故。

当时扁鹊三次向蔡桓公描述他所患之病,每次都说病情已经深入到皮肤、肌肤甚至肠胃等不同层面,但蔡桓公始终不信任扁鹊,最终直到十天后,扁鹊第三次见到蔡桓公时,没有再次提出治疗建议,而是转头离去。后来,当有人询问原因时,扁鹊坦白地告诉他们:你主人的病已经无法治愈了。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因为不久之后,蔡桓公确实因病去世。

这段故事被后世总结成“讳疾忌医”,它意味着一个人隐瞒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害怕受到批评或责备,所以选择掩盖自己的不足或错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