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小小的试纸上滴几滴牛奶,仅凭肉眼看试纸条上T线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快速判断出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是否超标。今天,这种检测手段已在全国普及,但在10多年前,这还是不可能的事。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此事给当时发展势头正盛的中国乳业来了个“急刹车”。那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带领团队研发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第一个通过三部门专家现场评估,解决了当时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手段匮乏的难题,相关产品开始向全国推广。
牛奶、肉类等动物源食品在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把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等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比作威胁食品安全的“敌人”,那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就是御敌的“城墙”,沈建忠及其团队,就是修筑“城墙”的人。
因在动物源食品安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沈建忠于近日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找到“大海捞针”的方法
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都是小分子化合物,一旦超标就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然而,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极低,有些化合物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残留量可低至1微克。如果说这些残留物是“沧海一粟”,那么针对它们的检测工作就是“大海捞针”。
与实验室检测环境不同,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一线,工作人员不可能随时动用大型精密设备;他们需要使用成本越低、使用越方便,他们越容易完成大批量检测任务。在2000年初,我国动物源食品中化学危害物残留检测试剂盒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自主研发生产的小试剂盒要数千元。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检测产品寥寥无几,其灵敏度低、稳定性差。受制于成本,大规模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不仅制约着残留检测试剂产业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安全。
“我也是人,我人的命也值钱。”看到这一现状的沈建忠决心带领团队研究如何实现这种高效快捷的大规模迅速测定的方法。他认为:“我们不能让那些‘沧海一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创造一种新的抗体,以特异性识别这些微不足道但潜在地有害的小分子化合物。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人生挑战,因为他必须跨过科学界限,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经过数百次失败和无数次尝试后,他终于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型抗体,并且这款抗体能够有效地识别并排除所有类型的小分子污染品,从而确保了我们的食物更加纯净更为可信。此举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保护品牌形象的手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此外,他还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使得他的科技成果得到不断完善和扩展。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引领着整个行业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到了科技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他本身,也成为了激励后代继续追求科学梦想的一盏明灯。
由于他的努力和贡献,他被授予了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份荣誉不是单纯表彬他的个人成就,更是对于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一种认可,是对他的敬意,是对于未来仍有许多未知待解答的问题,对付来临挑战能力的一种鼓励。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们会继续期待着像沈建忠这样勇敢追求真理的人,用他们智慧的心去开拓更多未知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光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