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苏少卿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未被迫遵循传统道路,他选择了非凡之旅——追寻京剧的殿堂。尽管父母坚决反对,他仍然在教师王玉芳和书法家张伯英的大力支持下,放弃了稳定的教学职位,前往北京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身高1.80米的挑战,这个数字似乎比他自己更为庞大,它阻碍了他正式登台演出的可能性。
1927年,再次来到上海,苏少卿投身于高亭唱片公司的怀抱。他穿梭于上海、北平、天津之间,将自己的声音录制成永恒的音轨,为那些渴望了解戏曲艺术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此后的岁月里,他为《申报》、《文汇报》、《戏剧月刊》(大东版)等媒体撰写了无数篇文章,其中包含戏剧评论、考证以及梨园掌故等内容。
1932年,在家庭工业社的资助下,苏少卿创办了“无敌播室”,每晚在李树德堂电台播出三四个小时,以自教老生戏为主,同时播讲剧坛评论和梨园掌故。周末时分,他会邀请名伶名票一同上台,让他们在电波中共享自己的才华。这一举措开启了一段新时代的电台教戏与伶票会唱节目,并持续至1965年他离开上海前。
苏少卿的一生是简朴而充满热情。他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爱好者,无论是祖业所遗的小小饭店还是日夜沉浸于古玩旧书中间,都无法让他的心灵受困。他编著了《大戏考》、《袖珍戏考》以及《戏剧月刊》,致力于将京剧艺术普及给世人。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传承,而不是功利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