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我国社会中80后新一代科学家斗志昂扬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贡献力量

在中国地质学界,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的名字响当当。他从未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就好。刚步入“80后”时代,他仍坚守科研与教学一线,一有空闲便做科普、咨询。忙是他现在的生活状态。

选择成就强者

接受采访时,刘嘉麒语速不快,声音响亮。他身上流淌着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是人生的战场上的战士:克服逆境,一次次迎难而上。

1941年,刘嘉麒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他父亲不幸离世,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为困顿。他奋发努力,以知识改变命运为目标。

高考填志愿时,他原本感兴趣的是文学,但学校要求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在母亲的建议下,他最终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那时候,“五包”政策让他基本不花钱。

上学后,他发现这个专业需要在野外跋山涉水。在三年困难时期,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经常吃不饱饭。但他没有退路,因为在学校吃不饱回家更吃不饱,所以坚持下来。最初的无奈之选渐渐变成了兴趣,并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37岁的刘嘉麒毫无犹豫地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这一次他的决定,将开启他的博士学位征程,也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今天的刘嘉麒,无疑是一位地学领域的强者。他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二征南极,为揭示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此外,还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为玛珥湖古气候研究贡献了宝贵见解,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军人物之一。

对待研究生阶段,刘嘉麒深知珍惜重要性,那是一个创造力的高峰,对一个人的学业和事业至关重要。“我现在最需要时间”,尽管早已退休,但仍旧选择“忙”。围绕火山钻研了一辈子,现在他想要再挖“一桶金”,开发新型纤维材料。此外,还给学生上课、举办科普报告以及提供咨询服务,这些都让他的生活充满活力和意义。

结缘地学“一甲子”,他始终心系学科发展。在其看来,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的地质大国,却还不是真正的地质强国。我国在一些基础理论方面尚需突破;国内使用的大量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虽先进,但绝大部分是购买来的,不是我国自主研制,这容易受制于人;当前理论与60年前相比虽不断进步但缺乏新的突破所需。而对于这些挑战,刘嘉麒提醒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成就,又应该看到自身尚未达到的水平,加倍努力才行。

Similar Posts